汽车芯片国产化突围:地平线征程6芯片算力实测对比_高集成度_智能_市场
发布日期:2025-06-25 22:01    点击次数:127

地平线征程6芯片作为国产智能驾驶芯片领域的代表,其在算力、架构设计、应用场景等方面均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本文将从算力性能、芯片架构、应用场景、市场定位、技术挑战与未来展望等多个维度,对地平线征程6芯片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我搜索到的资料进行详细阐述。

一、算力性能:国产芯片的算力飞跃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的算力表现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根据多份研究报告和新闻报道,征程6系列芯片的算力覆盖范围广泛,从低阶智驾到高阶自动驾驶均有对应型号。其中,旗舰型号征程6P的单颗芯片算力高达560TOPS,这一数据在行业内具有里程碑意义。

征程6P的算力表现

征程6P基于“四芯合一”的高集成度设计,集成了4核Nash架构BPU、18核Arm Cortex-A78E CPU、200G FLOPS GPU以及全功能MCU,实现了高达560TOPS的AI算力。这一算力水平不仅远超英伟达Orin X芯片(254TOPS),而且在性能上实现了两位数的提升,甚至超过了Orin X两颗芯片的总和。这种算力的飞跃,使得国产芯片在自动驾驶这个对算力要求极高的领域,终于可以与国外巨头分庭抗礼。

展开剩余92%

其他型号的算力分布

征程6系列还包括多个面向不同市场和应用场景的芯片型号,如征程6B(10+TOPS)、征程6E(80TOPS)、征程6M(128TOPS)等。这些芯片在算力上形成了从低到高的完整覆盖,满足了不同级别智能驾驶的需求。例如,征程6E和征程6M分别面向高速NOA和普惠城市NOA,而征程6P则适用于全场景智能驾驶。

二、芯片架构:高集成度与高效能

地平线征程6芯片的架构设计体现了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创新与突破。相比前几代芯片,征程6系列在计算资源的集成度和专用计算能力上有了显著提升。

四芯合一的高集成度设计

征程6系列芯片采用了“四芯合一”的高集成度设计,将BPU、CPU、GPU、MCU等核心计算单元集成在同一芯片上,实现了单颗芯片满足智驾系统全栈计算任务。这种设计不仅大幅降低了系统集成与部署难度,还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效率。

BPU纳什架构的高效能

征程6系列芯片搭载了地平线自研的BPU纳什架构,该架构专为自动驾驶场景优化,能够高效处理感知、建模、预测与规划任务。BPU纳什架构支持多核调度,可实现单帧单核和多线程多帧双核的灵活调度,提升推理效率。此外,BPU纳什架构还支持当前行业火热的Transformer等架构,能够高效处理复杂的智能驾驶任务。

功耗与能效比的优化

尽管征程6系列芯片的算力大幅提升,但其功耗控制也相对合理。例如,征程6P的功耗为65W,能效比达到8.6TOPS/W。这种高能效比的设计,使得芯片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更高效地运行,降低整车的能耗负担。

三、应用场景:覆盖全阶智能驾驶需求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的应用场景广泛,涵盖了从低阶智驾到高阶自动驾驶的多个领域。其多型号芯片的差异化设计,使其能够满足不同级别智能驾驶的需求。

低阶智驾市场

征程6B芯片面向低阶智驾市场,算力在10+TOPS以上,适用于基础的主动安全功能。该芯片支持2个摄像头,主要用于DMS(驾驶员监控系统)功能,功耗为2W。这种低功耗、低成本的设计,使其成为入门级智能驾驶车型的理想选择。

中阶智驾市场

征程6E和征程6M芯片面向中阶智驾市场,算力分别为80TOPS和128TOPS,适用于高速NOA和普惠城市NOA。这些芯片支持16个摄像头,具备Sensor Fusion功能,功耗为20W/35W。这种中等算力的芯片,能够满足大多数中高端车型的智能驾驶需求。

高阶智驾市场

征程6P芯片面向高阶智驾市场,算力高达560TOPS,适用于全场景智能驾驶。该芯片支持12路摄像头、5雷达及3激光雷达融合,能够高效处理复杂的智能驾驶任务。这种高算力的芯片,是实现L4/L4+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支撑。

四、市场定位:国产芯片的崛起与竞争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的推出,标志着国产智能驾驶芯片在市场上的进一步崛起。其在算力、架构、应用场景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国产芯片的崛起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的发布,标志着国产芯片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突破。其算力水平的提升,不仅打破了国外厂商的垄断,还为国产芯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此外,地平线还与多家车企达成合作,包括比亚迪、广汽、理想、小鹏等,显示出其在市场上的广泛认可。

与国际巨头的竞争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的算力水平,使其在与英伟达、高通、Mobileye等国际巨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例如,征程6P的算力高达560TOPS,远超英伟达Orin X芯片的254TOPS。此外,地平线还通过其Horizon SuperDrive算法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了芯片的智能化水平。

市场前景

地平线预计,2024年征程6芯片推出后,搭载该芯片的车型将超过150款。此外,地平线还计划在2025年起,赋能超100款中高阶智驾车型上市。这种市场前景,表明地平线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的长期发展潜力。

五、技术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在算力、架构、应用场景等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例如,芯片的生产成本、芯片的稳定性、芯片的兼容性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优化。

芯片生产成本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的生产依赖于台积电的7纳米制程工艺。然而,7纳米制程的芯片生产成本较高,这可能会影响其在价格敏感型市场的竞争力。此外,国内芯片代工企业中芯国际在成熟制程上能力出众,但在更先进制程方面尚未有明显突破。因此,地平线需要在芯片生产方面寻求更多合作,以降低成本并提高产能。

芯片的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芯片的稳定性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在高算力下运行时,可能会面临温度过高、功耗过高等问题。因此,地平线需要在芯片设计和散热技术上进一步优化,以确保其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芯片的兼容性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的多型号设计,使其能够覆盖不同级别的智能驾驶需求。然而,不同型号芯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可能会影响其在整车平台上的应用。因此,地平线需要在芯片设计和软件生态上进一步优化,以确保其在不同车型上的兼容性和一致性。

六、结论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凭借其卓越的算力性能、高集成度的架构设计、广泛的应用场景以及良好的市场定位,成为国产智能驾驶芯片领域的代表。其在算力、架构、应用场景等方面的突破,不仅提升了国产芯片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力,也为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扫清了障碍。未来,地平线将继续在芯片设计、生产、应用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应对市场和技术的挑战,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表格: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性能对比

芯片型号算力(TOPS)CPU算力(DMIPS)GPU算力(FLOPS)传感器支持功耗(W)应用场景

征程6B10+20K-2摄像头2低

地平线征程6P芯片在实际自动驾驶测试中的感知与决策性能表现如何

地平线征程6P芯片在实际自动驾驶测试中的感知与决策性能表现非常出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大的算力与图像处理能力:

征程6P芯片单颗最大算力高达560TOPS,支持18MP前视感知,图像处理带宽达到5.3Gpixel/s,能够快速、精准地处理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信息,为车辆提供清晰的环境感知能力。此外,其支持256bit LPDDR5内存,带宽高达205GB/s,确保了数据搬运效率的提升,为实时决策提供了坚实基础。

多传感器融合能力:

征程6P支持接入24路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多类传感器,能够实现全场景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满足智能驾驶中对多传感器融合的高要求。这种高接入能力使得车辆能够在复杂城市环境中准确识别交通元素,如红绿灯、路口标识文字等,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高性能的ISP与GPU:

征程6P搭载了高性能的ISP(图像信号处理器),支持1800万像素前摄,图像处理带宽达到5.3Gpixel/s,同时集成GPU,拥有200G FLOPS算力,支持3D图像渲染,进一步提升了感知与决策的准确性。

异构计算架构与系统安全性:

征程6P采用四核BPU“纳什”架构,结合18核ARM Cortex-A78AE CPU,形成多核异构设计,能够高效处理复杂的非AI任务,如传感器数据预处理、车辆控制逻辑等。此外,芯片通过ISO 26262 ASIL-B/D功能安全认证,具备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安全保障,确保了系统的高安全性。

端到端智驾与大模型支持:

征程6P支持基于Transformer的端到端智驾系统,整合感知、预测和规划功能,实现从传感器输入到驾驶指令输出的无缝处理,显著提升了复杂场景下的决策鲁棒性。同时,其支持BEV(Bird's Eye View)Transformer等先进算法,能够“看清”并“读懂”交通环境,提升自动驾驶的智能化水平。

性能对比优势:

相比竞品,如特斯拉HW3.0、英伟达Orin和高通骁龙等芯片,征程6P在晶体管数量、NPU性能、CPU算力和DDR带宽等方面均表现出色,具体而言,其晶体管数量是特斯拉HW3.0的6倍,NPU性能是其8倍,CPU算力和DDR带宽均是其3倍。在Transformer模型上的FPS性能,相比英伟达Orin提升了约17倍,相比高通骁龙的两代芯片也分别提升了约33倍至40倍。

量产与生态适配:

征程6P已与奇瑞等车企深度合作,预计2025年9月在奇瑞星途品牌全球首发,标志着其在量产部署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其开放架构支持上层应用的适配与迁移,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智能驾驶生态。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稳定性与功耗控制能力如何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稳定性与功耗控制能力,可以从其硬件架构、散热设计以及功耗管理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硬件架构来看,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基于统一的BPU纳什架构,该架构专为大参数Transformer模型设计,具备高集成度和高能效比。其内置的纳什架构BPU可提供高达80TOPS的算力,而旗舰版则可达560TOPS。这种架构不仅提升了计算效率,还通过三级存储架构、多脉动立方加速引擎、数据排布变换引擎等设计,实现了计算任务的动态调度与灵活调优,从而在不同温度环境下保持系统稳定运行。

在散热方面,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支持被动散热,这意味着在系统设计上可以简化散热结构,减少主动散热所需的额外空间和成本。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在高温环境下维持芯片的稳定运行,同时降低功耗。此外,芯片内部的功耗监控系统能够实时调整计算任务的调度,确保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都能维持最佳性能与功耗平衡。

关于功耗控制,地平线在芯片设计中始终将功耗控制作为核心目标之一。例如,地平线的征程6芯片在128TOPS的高算力下,能够稳定dy2.jxwhzf.com734瀑|as2.afkch.com892山|as3.cjcqz.com417水支撑高速NOA、LCC车道保持、智能泊车等复杂应用,同时实现功耗控制与成本优化的平衡。此外,地平线的芯片在功耗控制方面表现优异,其单颗芯片的功耗水平与市场上主流友商保持接近。这种功耗控制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芯片的能效比,还能在不同温度环境下延长芯片的使用寿命并提高系统可靠性。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稳定性与功耗控制能力表现良好。

地平线与台积电合作生产7纳米芯片的供应链风险及成本控制策略是什么

地平线与台积电合作生产7纳米芯片的供应链风险及成本控制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供应链风险

对台积电的依赖性:地平线目前主要依赖台积电的7纳米工艺来生产其车规级芯片,如“征程”系列芯片。然而,台积电若因政策限制(如美国商务部要求)停止向中国大陆供应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芯片,将直接导致地平线的生产中断,影响其产品交付和市场竞争力。

替代工艺不足:目前,国内7纳米芯片的产能有限,且生产工艺尚未成熟,短期内难以替代台积电的7纳米工艺。这使得地平线在面临断供时,短期内难以找到合适的替代方案,从而面临生产停滞的风险。

客户集中度高:地平线的客户集中度较高,主要依赖少数几家大客户,如大众集团、长安汽车等。一旦主要客户订单减少或转向其他供应商,将对地平线的营收和利润造成较大影响。

供应链灵活性不足:地平线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灵活性不足问题,尤其是在面对突发的供应中断时,缺乏快速调整和应对的能力。

二、成本控制策略

加强自主研发:为了降低对台积电的依赖,地平线需要加快自主研发芯片的能力。通过自主研发,不仅可以减少对台积电的依赖,还能降低长期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优化供应链管理:地平线应加强供应链的灵活性和韧性,建立多元化的供应商体系,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同时,通过与国内其他芯片制造企业合作,提升整体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控制研发投入:地平线目前面临较大的研发投入压力,累计亏损已超过200亿元。为了控制成本,公司需要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优化研发流程,提高研发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提升产品附加值:地平线强调软硬一体化设计,通过平台化运行减少用户的二次开发成本。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降低产品开发成本,还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风险管理:地平线建立了明确的风险管理架构和机制,强化风险文化建设,有效管控风险。在供应链管理中,公司应进一步完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确保在面临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三、总结

地平线与台积电合作生产7纳米芯片的供应链风险主要体现在对台积电的依赖性、替代工艺不足、客户集中度高以及供应链灵活性不足等方面。为应对这些风险,地平线应采取加强自主研发、优化供应链管理、控制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及加强风险管理等策略。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在多车型平台上的兼容性与软件适配情况如何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在多车型平台上的兼容性与软件适配情况表现出色,主要得益于其统一的硬件架构、统一的工具链和统一的软件栈设计。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开发成本,还显著加速了智驾能力的落地。具体来说,地平线通过“统一”理念,实现了不同车型平台之间的快速适配,使得客户可以在同一平台的不同车型上灵活切换,从而实现智驾芯片的快速适配。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共推出六个版本,包括征程6B、征程6L、征程6E、征程6M、征程6H、征程6P,每个版本都面向不同的智能驾驶场景进行了计算方案的灵活配置,能够提供兼顾性能与成本的最优解。这种灵活的配置架构使得软件可以实现从辅助驾驶到高阶自动驾驶的同一套软件架构复用,进一步提升了软件的兼容性和适配性。

地平线的技术人员表示,每一代产品都有考虑延续性和兼容性,方案间的迁移成本很低,有时候可能只需调整一下编译器的参数就能完成。到征程6,兼容性会更高,预计1-2周内可以完成一个准量产级的迁移。这种高效的迁移能力不仅加快了产品的上市进程,还降低了开发和测试的成本。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还具备同代一致、代际兼容、系统最优的特性,依托平台化可拓展的计算架构,以及配套一致、完整成熟的智能驾驶量产开发平台,得以支持上层应用高效开发与灵活部署,助力车企实现“快人一步”的量产效率。这种设计使得地平线能够灵活应对车企从行泊一体域控到中央计算平台的各种复杂需求,大大缩短了量产进程。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在2024年后的市场渗透率与客户反馈数据有哪些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自2024年4月发布以来,迅速在智能驾驶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在2024年后的市场渗透率和客户反馈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以下将结合我搜索到的资料,详细分析其市场渗透率和客户反馈情况。

一、市场渗透率分析

2024年市场渗透率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在2024年的市场渗透率表现良好。根据地平线的官方数据,其征程系列芯片已实现前装量产交付,前装量产出货达到400万片,陪伴用户出行里程超过百亿公里。此外,地平线与多家车企达成合作,包括上汽集团、大众汽车集团、比亚迪等,预计2024年内将开启首个前装量产车型交付,并在2025年实现超10款车型量产交付。

从行业整体来看,2024年1月至8月,地平线征程5和征程3的市场份额合计达18.2%,较2023年的13.9%显著提升。这表明地平线在智能驾驶芯片市场中持续占据领先地位。

2025年及未来市场渗透率预测

地平线对2025年的市场渗透率持乐观态度。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及以上新车渗透率将达到65%,相比2024年上半年的55.7%有显著提升。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能够满足从基础的L2级辅助驾驶到高阶智能驾驶的需求,预计到2025年,高阶智驾渗透率有望突破25%。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表示,公司致力于推动智驾平权,其征程6系列芯片已与多家车企合作,服务超500万位车主。随着城市NOA功能的大面积落地,地平线的市场认可度和估值有望进一步提升。

二、客户反馈与市场评价

客户合作与市场认可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在客户中获得了广泛认可。地平线与多家车企达成合作,包括上汽、大众、比亚迪等,这些合作不仅提升了地平线的市场占有率,也增强了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力。

地平线与大众CARIAD合资公司CARIZON的成立,标志着国产车载芯片正式进入国际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合资车企中的影响力。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已有百万辆比亚迪车型搭载地平线芯片,未来将推出搭载征程6系列芯片的车型。这表明地平线在主流车企中具有较强的市场吸引力。

客户反馈与产品优势

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凭借其“六高”特性(高集成度、高算力、高效率、高处理能力、高接入能力和高安全性),在客户中获得了高度评价。其旗舰版算力达到560 TOPS,支持多种传感器和接口,遵循ASIL-D功能安全流程标准。

地平线的BPU纳什架构在Transformer性能上提升近十数量级,实现CPU、BPU、GPU、全功能MCU四芯合一,降低了开发难度。这些技术优势使得地平线的芯片在性能和成本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满足了车企对高阶智驾的需求。

地平线内部有系统级别优化部门,实现成本最优和性能平衡,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行业评价与市场前景

地平线在智能驾驶芯片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其征程6系列芯片受到主流车企青睐,市占率持续提升。地平线在2024年财报中显示,其在中国OEM高级辅助驾驶市场占据超过40%的市场份额,在独立第三方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二。

地平线的软硬结合技术理念、全栈能力、量产工程化经验和开放生态模式构建了核心壁垒,使其在智能驾驶领域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

发布于:广东省